中国消费者协会:警惕职业闭店行为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联合经营者开展低价促销充值
中国消费者报北京讯(记者任震宇)今年以来,中国者协早教、消费健身等预付式消费领域出现的警害消合法“职业闭店人”侵害消费者权益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9月9日,惕职中国消费者协会揭露“职业闭店人”的业闭惯用套路,呼吁警惕职业闭店行为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店行
中消协指出,为侵“职业闭店人”是权益指专门为经营不善尤其是采取预付费经营模式的经营者策划闭店方案、实施闭店行为,中国者协并处理经营者遗留维权纠纷的消费群体。“职业闭店人”的警害消合法一般操作是,在明知经营不善即将关门的惕职情况下,联合经营者开展低价促销充值,业闭吸收更多预付资金并挪用转移;再将原来的店行法定代表人变更为其他没有实际偿债能力的人,使原法定代表人“套现走人”,为侵脱离原法律关系;最后,一夜之间关门歇业,原经营者失联不见,由职业闭店人接手消费投诉、各类诉讼等事项。职业闭店行为多发生在预付式消费领域,目的是帮助经营者套走预付消费资金,逃避法律责任,降低向消费者承担责任的成本和风险。
为防范职业闭店行为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中消协提醒消费者,预付式消费需谨慎决定、量力而行。消费前,建议消费者面对促销尤其是预付式消费促销保持理性,先评估真实消费意愿和实际消费能力,再结合商家信誉、商品服务质量等信息货比三家,谨慎决定,不要因贪图优惠而冲动消费。
在进行预付式消费时,务必签署书面合同。消费中,建议消费者要求经营者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二条的规定提供书面合同,仔细审阅商品服务的具体内容、价款费用、预付款退还方式、违约责任等合同核心条款,尽量避免一次性大额充值,妥善留存发票、收据、与经营者沟通记录等凭证。
如果遇到闭店操作,要先留证再投诉。消费后,如果发现商家停业、关门、跑路、失联并且具有职业闭店行为特征,建议消费者收集相关证据,向消费者组织或者有关行政部门投诉。如果遭遇商家闭店前恶意促销圈钱涉嫌诈骗,建议消费者及时向公安机关反映情况。必要时,消费者还可以选择向人民法院起诉,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责任编辑:温馨宁
相关阅读
- 国家医保局印发《长期护理保险失能等级评估机构定点管理办法》
- 广东11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拟通过评估
- 农业农村部开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第三批预备名单遴选工作
- 山东青岛通报7起旅游市场突出问题集中整治查办案件
- 三大指数小幅收跌 通信设备领涨
- 广州援疆医疗专家助力疏附县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
- 北京朝阳:“三个聚焦”全力护航“开学第一餐”
- 福建省第三届“个体工商户服务月”银企政策对接活动举办
- 铁路宁波站部分高铁,临时停运!
- 抓机遇拓市场!中山美食亮相2024东莞“食博会·预博会”
- “农友圈”已成规模,农民朋友“田头滴滴”用起来
- 2024年“质量月”
- 全国公安机关已侦办网络谣言类案件4800余起 关停违法违规账号3.4万个
- 教育部通报查处“量子波动速读”等违规校外培训机构
- 福建宁德有效遏制职业索赔乱象
- 上海黄浦开展月饼价格专项检查行动
- 非法集资案件高发 金融犯罪网络化带来挑战
- 教育部通报查处“量子波动速读”等违规校外培训机构
-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执法不扰企 监管不缺位 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
- 潮水往复,“森森”不息!潮州邀您一起来认种认养树木